郑淼鹏漫画欣赏(二)
《银针》闪光三十年
郑淼鹏漫画人生(二)
撰稿 塞外狂客
有人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就很符合郑淼鹏。19岁的郑淼鹏由于有绘画的特长,被跃进乡供销社看中,聘到供销社做了一名吃皇粮的职工,专门给供销社下属的10几个供销分社画商品广告。郑淼鹏天生就是一块璞玉,虽然未经雕琢,但是,他的画笔下画出来的作品透着一种淳朴的灵秀之气。这期间他开始了有目的的学习和创作,开始练习学画素描,人物花鸟他什么都画,随身从来不忘了携带一个素描本和一支铅笔。有时间就画几笔。就在这样的长期准备中,郑淼鹏的画技逐步的提高。当时他的公资每个月仅有32元,是最低的工资,虽然他要拿池一部份工资交给母亲,以贴补一家柒口人的生活费用,自己留下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就在有限的零花钱中,他还要节省出来几元钱来买绘画用的专业书籍。有一次我在他的画室里浏览,看见一本很陈旧的《晚笑堂画传》,感到很惊讶,随手取了下来,一看出版日期是1969年的版本,书的定价并不高,才八元钱。不由想起,那年月郑淼鹏的每月工资才32元,这一本书就是他的一个月四分之一的工资呀!可见当时他对自己钟爱的绘画事业是多麽的热恋。
学无止境,爱好就是最好的老师。郑淼鹏已经对自己所深爱着的绘画艺术爱的如醉如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就在他迈进艺术的门槛,在画技上需要提高的时候,他却陷入了苦恼中。自己的临摹能力是有了,但是每当创作一幅作品时,却总是力不从心,往往自己构思出一幅美好的图画,但是落在画纸上表现的总是不尽人意,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意境。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索,他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画技还是与画家有一段区别,还是没有掌握绘画的真谛。如果不提高,就永远停留在画匠的档次上。要想进步就要下苦功,就要先学而后师。
1983年春季,肇东县文化馆在改革大潮的推涌下,决定培养一批有生活、有创作激情、有绘画根底的农民画家队伍,郑淼鹏有幸被推荐到这个学习班学习。在这个学习班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名满全国的冰雪画大师余志学,知名度很高的国画家池春举和郑生路、任中浩等人,在这个学习班上通过他的刻苦努力,经过名家的指点,他的画技有了质的飞跃。从此他的画作中多了一些神韵。在画中的天地间,他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浓墨重彩的挥洒着自己的情思,把自己心中的美,实现在洁白的宣纸上,这期间,他的国画功底已经很深了。如果他沿着这个道路继续走下去,他一定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国画家,但是,一件偶然的机遇,使他的艺术轨迹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一个漫画家。郑淼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81年他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方成漫画选”是他着了迷,书中那极具政治色彩,与艺术和幽默于一身的表现形式,深深地感染了这个在绘画方面有着超凡潜能的青年。从此她迷恋上了漫画。他的这个举动,令他的好友郑生路很忙不理解,他真情的对郑淼鹏说:“你的功底很深厚,而且对国画有着深厚的生活理解,你的描摹功底已经超过了我们,我希望你还是不要放弃画国画,但是,这时,郑妙鹏已经打定主意,要用自己多年实践和所得的国画技艺,在肇东的漫画领域开创一片天地。
当时,郑妙鹏的家境非常不好,母亲为了家庭生活的考虑,劝郑淼鹏放弃画漫画,因为画漫画不但挣不到一分钱,还要搭上画漫画的一些用品(笔、墨、纸、和必备的工具),这些在一个农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消费。在当时,买一斤咸盐才7分钱,一个鸡蛋才6分钱,一盒哈尔滨烟才3角钱。郑淼鹏每个月在漫画的花费上都要花去工资的一半,也就是说,每个月要花去15元以上,这样的话费,对一辈子过惯了勤俭生活的郑母,当然不能容忍了。郑妙鹏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也理解老人的心意,但是,现实必须要求他在艺术和母亲的节俭中做出选择,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当地的机关企业画广告,把所得的收入用于画漫画的事业。这期间郑淼鹏背着母亲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他现在的漫画,虽然显得有些稚嫩,但是,也锻炼了他观察生活的敏锐力,艺术创造力和对漫画艺术实践生活的体验。“你老别见怪”这期间,他画了不少反映政治、环保、民生为主题的作品。画面多是反映一些社会中一些发在社会表面现象的东西,对社会深层次的理解还不够。但是,郑淼鹏已经在观察当时的社会和改革春风带给他的艺术活力。搞艺术的人谁都知道,艺术,是一种描摹生活和创造生活得平面艺术,但是,他要求每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郑淼鹏就是一个这样的艺术家。当出,他有这样的想法时,把自己的想法向母亲说,母亲知道淼鹏已经喜爱上了绘画艺术,她也希望淼鹏将来能够成为像张大千、李可染那样名扬中国的艺术家,所以他全力支持淼鹏的艺术追求。天下的母亲,都望子成龙,但是,当这位期盼儿子能在绘画艺术有所成就的时候,淼鹏却提出要改行漫画,他的决定令母亲难以接受,按着母亲的观念,漫画是左道旁门,根本不算什么艺术,只有国画、油画、和当时农村实兴的水彩画,才是老人所认可的。郑淼鹏的这一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怕郑淼鹏把家中有限的经济花在漫画上,限制了淼鹏的工资收入,老人家亲自到供销社去替淼鹏领工资。防止他把钱用在漫画上,淼鹏对漫画有一个非常痴迷的爱好,为了不让心疼自己的母亲伤心,又要把漫画艺术追求下去,他采取了迂回战术,画漫画需要纸、墨、笔和相关的用具和消耗品。没有办法,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了当时的供销社主任代恩,代恩对眼前这个有志青年非常赞赏,默默的支持了他的艺术爱好,为郑淼鹏特意召开了一次党支部会议,经过决议,决定每个月为郑淼鹏格外补助7元钱,作为他的创作经费,郑淼鹏在全社职工的支持下,更坚定了画漫画的决心。这期间,他用供销社的给社里16个供销分社画广告招贴画的机会,,运用漫画的夸张手法在练习画漫画的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郑淼鹏经过长期观察,勤奋创作,终于在1981年他画的第一幅成名作品“童年”在中国工人报漫画专业头题发表了。这个鼓励更增加了郑淼鹏画漫画的决心,当他把这幅漫画的稿样送到母亲的面前时,母亲终于转变了观念,变反对为支持,郑淼鹏更加坚定了搞漫画创作的决心。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郑淼鹏漫画发表于2009-08-11 17:55|
《银针》闪光三十年
郑淼鹏漫画人生(二)
撰稿 塞外狂客
有人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就很符合郑淼鹏。19岁的郑淼鹏由于有绘画的特长,被跃进乡供销社看中,聘到供销社做了一名吃皇粮的职工,专门给供销社下属的10几个供销分社画商品广告。郑淼鹏天生就是一块璞玉,虽然未经雕琢,但是,他的画笔下画出来的作品透着一种淳朴的灵秀之气。这期间他开始了有目的的学习和创作,开始练习学画素描,人物花鸟他什么都画,随身从来不忘了携带一个素描本和一支铅笔。有时间就画几笔。就在这样的长期准备中,郑淼鹏的画技逐步的提高。当时他的公资每个月仅有32元,是最低的工资,虽然他要拿池一部份工资交给母亲,以贴补一家柒口人的生活费用,自己留下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就在有限的零花钱中,他还要节省出来几元钱来买绘画用的专业书籍。有一次我在他的画室里浏览,看见一本很陈旧的《晚笑堂画传》,感到很惊讶,随手取了下来,一看出版日期是1969年的版本,书的定价并不高,才八元钱。不由想起,那年月郑淼鹏的每月工资才32元,这一本书就是他的一个月四分之一的工资呀!可见当时他对自己钟爱的绘画事业是多麽的热恋。
学无止境,爱好就是最好的老师。郑淼鹏已经对自己所深爱着的绘画艺术爱的如醉如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就在他迈进艺术的门槛,在画技上需要提高的时候,他却陷入了苦恼中。自己的临摹能力是有了,但是每当创作一幅作品时,却总是力不从心,往往自己构思出一幅美好的图画,但是落在画纸上表现的总是不尽人意,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意境。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索,他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画技还是与画家有一段区别,还是没有掌握绘画的真谛。如果不提高,就永远停留在画匠的档次上。要想进步就要下苦功,就要先学而后师。
1983年春季,肇东县文化馆在改革大潮的推涌下,决定培养一批有生活、有创作激情、有绘画根底的农民画家队伍,郑淼鹏有幸被推荐到这个学习班学习。在这个学习班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名满全国的冰雪画大师余志学,知名度很高的国画家池春举和郑生路、任中浩等人,在这个学习班上通过他的刻苦努力,经过名家的指点,他的画技有了质的飞跃。从此他的画作中多了一些神韵。在画中的天地间,他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浓墨重彩的挥洒着自己的情思,把自己心中的美,实现在洁白的宣纸上,这期间,他的国画功底已经很深了。如果他沿着这个道路继续走下去,他一定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国画家,但是,一件偶然的机遇,使他的艺术轨迹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一个漫画家。郑淼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81年他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方成漫画选”是他着了迷,书中那极具政治色彩,与艺术和幽默于一身的表现形式,深深地感染了这个在绘画方面有着超凡潜能的青年。从此她迷恋上了漫画。他的这个举动,令他的好友郑生路很忙不理解,他真情的对郑淼鹏说:“你的功底很深厚,而且对国画有着深厚的生活理解,你的描摹功底已经超过了我们,我希望你还是不要放弃画国画,但是,这时,郑妙鹏已经打定主意,要用自己多年实践和所得的国画技艺,在肇东的漫画领域开创一片天地。
当时,郑妙鹏的家境非常不好,母亲为了家庭生活的考虑,劝郑淼鹏放弃画漫画,因为画漫画不但挣不到一分钱,还要搭上画漫画的一些用品(笔、墨、纸、和必备的工具),这些在一个农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消费。在当时,买一斤咸盐才7分钱,一个鸡蛋才6分钱,一盒哈尔滨烟才3角钱。郑淼鹏每个月在漫画的花费上都要花去工资的一半,也就是说,每个月要花去15元以上,这样的话费,对一辈子过惯了勤俭生活的郑母,当然不能容忍了。郑妙鹏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也理解老人的心意,但是,现实必须要求他在艺术和母亲的节俭中做出选择,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当地的机关企业画广告,把所得的收入用于画漫画的事业。这期间郑淼鹏背着母亲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他现在的漫画,虽然显得有些稚嫩,但是,也锻炼了他观察生活的敏锐力,艺术创造力和对漫画艺术实践生活的体验。“你老别见怪”这期间,他画了不少反映政治、环保、民生为主题的作品。画面多是反映一些社会中一些发在社会表面现象的东西,对社会深层次的理解还不够。但是,郑淼鹏已经在观察当时的社会和改革春风带给他的艺术活力。搞艺术的人谁都知道,艺术,是一种描摹生活和创造生活得平面艺术,但是,他要求每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郑淼鹏就是一个这样的艺术家。当出,他有这样的想法时,把自己的想法向母亲说,母亲知道淼鹏已经喜爱上了绘画艺术,她也希望淼鹏将来能够成为像张大千、李可染那样名扬中国的艺术家,所以他全力支持淼鹏的艺术追求。天下的母亲,都望子成龙,但是,当这位期盼儿子能在绘画艺术有所成就的时候,淼鹏却提出要改行漫画,他的决定令母亲难以接受,按着母亲的观念,漫画是左道旁门,根本不算什么艺术,只有国画、油画、和当时农村实兴的水彩画,才是老人所认可的。郑淼鹏的这一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怕郑淼鹏把家中有限的经济花在漫画上,限制了淼鹏的工资收入,老人家亲自到供销社去替淼鹏领工资。防止他把钱用在漫画上,淼鹏对漫画有一个非常痴迷的爱好,为了不让心疼自己的母亲伤心,又要把漫画艺术追求下去,他采取了迂回战术,画漫画需要纸、墨、笔和相关的用具和消耗品。没有办法,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了当时的供销社主任代恩,代恩对眼前这个有志青年非常赞赏,默默的支持了他的艺术爱好,为郑淼鹏特意召开了一次党支部会议,经过决议,决定每个月为郑淼鹏格外补助7元钱,作为他的创作经费,郑淼鹏在全社职工的支持下,更坚定了画漫画的决心。这期间,他用供销社的给社里16个供销分社画广告招贴画的机会,,运用漫画的夸张手法在练习画漫画的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郑淼鹏经过长期观察,勤奋创作,终于在1981年他画的第一幅成名作品“童年”在中国工人报漫画专业头题发表了。这个鼓励更增加了郑淼鹏画漫画的决心,当他把这幅漫画的稿样送到母亲的面前时,母亲终于转变了观念,变反对为支持,郑淼鹏更加坚定了搞漫画创作的决心。举报 回复# 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