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与讽喻
调侃与讽喻
•罗兴发•
网上发帖子,多半都是调侃,称不上正儿八经滴。《管子•五辅》:“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比如这“八经”者中,“贵贱有分”算一经,但这个东东在网络里就不怎么管用了,山野里的石匠对一些所谓的博士,有时候不把他们看得那么山珍海味,有时候就看得跟白菜萝卜差不多。挖苦博士为白菜萝卜,也就是调侃了。
不过,网络上的调侃,亦有水平高下之分。确实也有荒唐扯淡的,但是,也有十分讲究表达技巧的,也有语言风趣的讽喻者。比如下面一个帖子:
+++ +++ +++
“哲学这个东东,不要看得太死,读书也不要读得太死。以为一定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能够提炼出经典的哲学语言,那多半都有点呆。其实,中国农民都能够提炼经典的哲学语言。不信么?请看看: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
++++ ++++ +++
这个帖子的整个语气,显然不是在写哲学论文,调侃而已。调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为的是给后面的“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铺路,形成一个“顺理成章”的语言逻辑连贯气氛。这是行文的技巧。讲究行文技巧,肯定是不会用荒唐扯淡来硬奏的。之所以敢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调侃为“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因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谚语含有哲学道理:没有物质条件是达不到目的滴,能力的基础是物质。调侃为“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是强调这个哲学道理。
本来是个调侃的语言,为的是讽喻:“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如果单单挑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来指责:这是荒唐扯淡。很显然,指责错了,没把讲话的语境弄清楚。显然是以“八经”的道貌岸然来指责调侃。讲话的口吻,文章的语气,调侃,是属于文学知识的范畴。文学与哲学是两码事,用哲学指责文学的表达形式,就牛头不对马嘴了。真正懂哲学的先生,肯定不会栽在牛头不对马嘴身上。当然,懂得文学的一些知识,也不会栽在牛头不对马嘴身上。
人类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哲学,没有文学,我们的语言就会非常枯燥。“没有物质条件是达不到目的滴,能力的基础是物质。”这是一句标准的哲学语言,如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拿它来教育人,那就太枯燥无味了,所以才有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文学语言的生动表达。再比如“黄粱美梦”这个成语,细细追寻,它含没含物质与精神、物质与目的关系间的哲学道理呢?肯定含得有。但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与“黄粱美梦”却各有语境,各有形象,各有生动,各有用途。哲学与文学,是脑水上的活儿,绘技是手上的活儿。石匠弄一坨毛石头来可以造个人像出来,向来只当手上的活儿而已,手上的活儿算不得什么,人,首先应该是长脑水。长脑水最好是多长点哲学与文学。
石匠见过很多所谓的博士,其实他们很缺乏脑水,所以也就不把他们当珍奇佳肴,只当白痴萝卜调侃一番。网络上不分“贵贱有分”这种道貌岸然的“正经”,实在也是一种“民主”啊!
2012、7、13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石匠罗兴发发表于2012-07-14 12:41|
调侃与讽喻
•罗兴发•
网上发帖子,多半都是调侃,称不上正儿八经滴。《管子•五辅》:“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比如这“八经”者中,“贵贱有分”算一经,但这个东东在网络里就不怎么管用了,山野里的石匠对一些所谓的博士,有时候不把他们看得那么山珍海味,有时候就看得跟白菜萝卜差不多。挖苦博士为白菜萝卜,也就是调侃了。
不过,网络上的调侃,亦有水平高下之分。确实也有荒唐扯淡的,但是,也有十分讲究表达技巧的,也有语言风趣的讽喻者。比如下面一个帖子:
+++ +++ +++
“哲学这个东东,不要看得太死,读书也不要读得太死。以为一定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能够提炼出经典的哲学语言,那多半都有点呆。其实,中国农民都能够提炼经典的哲学语言。不信么?请看看: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
++++ ++++ +++
这个帖子的整个语气,显然不是在写哲学论文,调侃而已。调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为的是给后面的“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铺路,形成一个“顺理成章”的语言逻辑连贯气氛。这是行文的技巧。讲究行文技巧,肯定是不会用荒唐扯淡来硬奏的。之所以敢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调侃为“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因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谚语含有哲学道理:没有物质条件是达不到目的滴,能力的基础是物质。调侃为“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是强调这个哲学道理。
本来是个调侃的语言,为的是讽喻:“大千世界,到处都有哲学。做人连基本的礼貌话都不懂一两句,就是人生哲学之不懂滴了。”如果单单挑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是经典的哲学语言么?”来指责:这是荒唐扯淡。很显然,指责错了,没把讲话的语境弄清楚。显然是以“八经”的道貌岸然来指责调侃。讲话的口吻,文章的语气,调侃,是属于文学知识的范畴。文学与哲学是两码事,用哲学指责文学的表达形式,就牛头不对马嘴了。真正懂哲学的先生,肯定不会栽在牛头不对马嘴身上。当然,懂得文学的一些知识,也不会栽在牛头不对马嘴身上。
人类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哲学,没有文学,我们的语言就会非常枯燥。“没有物质条件是达不到目的滴,能力的基础是物质。”这是一句标准的哲学语言,如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拿它来教育人,那就太枯燥无味了,所以才有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文学语言的生动表达。再比如“黄粱美梦”这个成语,细细追寻,它含没含物质与精神、物质与目的关系间的哲学道理呢?肯定含得有。但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与“黄粱美梦”却各有语境,各有形象,各有生动,各有用途。哲学与文学,是脑水上的活儿,绘技是手上的活儿。石匠弄一坨毛石头来可以造个人像出来,向来只当手上的活儿而已,手上的活儿算不得什么,人,首先应该是长脑水。长脑水最好是多长点哲学与文学。
石匠见过很多所谓的博士,其实他们很缺乏脑水,所以也就不把他们当珍奇佳肴,只当白痴萝卜调侃一番。网络上不分“贵贱有分”这种道貌岸然的“正经”,实在也是一种“民主”啊!
2012、7、13举报 回复# 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