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标题:当乞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李华 创作时间:2006-09-30

尺寸:150 x 1601 发布时间:2006-09-30

类别:社会生活 点击:1683

说明:

我们的电视栏目曾经跟踪拍摄过一个贵州女孩来广州乞讨的纪录片。女孩因为家境贫困,妹妹 又出了车祸,受伤的腿急需治疗,于是利用假期带着不认字、不识数的苗族妈妈和受伤的妹妹来到 广州。女孩和妹妹一起在广州的街头乞讨,妈妈在街上捡废品,夜晚母女三人挤在不到10平米的出 租屋内。为了不让学习成绩下降,女孩一边乞讨一边在街头练习英文。人行路的地砖上写满了整齐 的英文字母,匆匆走过的行人听到朗朗的阅读声,投去好奇的目光。   节目中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就算我死去的爷爷再活过来也救不了我们。”画面定格在女孩 没有明显表情的脸上流出的一串热泪中。日子在她们,不只是穷,更是一种苦。穷是有得救的,而 苦就太复杂了。节目播出后,广州一位好心的企业家,愿意资助这一家老小,让他们到江西的一个 山庄里去种植一种药材,因为这位企业家的公司就是收购药材的。可是女孩一家不愿离开生她养她 的那片大山。   节目组为了真实纪录女孩的生存状况,远赴贵州凯里。步行两个多小时,爬过几座大山,才来 到了女孩所在的苗寨。   夕阳下的小桥流水、袅袅炊烟,让摄制组的人顿时明白了,一家人不愿离开大山的原因。那里 的房子依旧是传统的土木结构;那里的人抽的依旧是自制的水烟;那里的人依旧唱着山歌谈情说爱 ;那里的生活依旧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的通信工具依旧是马帮邮递;他们的交通依旧是 用脚亲近大地。那里是他们世代生存的土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那里的一切就根植在血液里了, 那里有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代代相袭的价值观念。   在拍摄的那些天,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许错就错在女孩生在现代社会。当城市化进程无孔 不入地伸向乡村、山寨、田园、牧野,原始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侵略披 上了文明的外衣,就像恐怖分子以圣战的名义进行袭击,他要保卫的是传统的信仰,却用了毁灭信 仰的方式……全球都在高喊“多元化”的今天,一条铁路即将穿过古老的苗寨,那里的人们昨天还 在自给自足,一觉醒来却不得不加入社会化大分工。他们还没有准备,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他们 依旧不习惯工作,不习惯买卖,不习惯消费,不习惯现代。但这一切都不如一条铁路,一夜间把廉 价的商品带入了这里。面粉不必再去一遍一遍地磨了,布匹不必整夜整夜地织了,传统的苗衣变成 了牛仔T恤,……为什么祖辈们传下的日子,一下子就成了落后的东东?城市化在逼迫着每一个人 去接受“文明”的洗礼。女孩失去了妈妈少女时白天唱山歌、晚上绣嫁衣的传统生活。女孩在凯里 读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上千元。自给自足的家庭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消费,女孩和母亲一时茫 然无措。   而我们只能是记录,力求真实地纪录。   不过女孩的广州之行倒是很有收获,经历了现代商业化的洗礼后,她的经济头脑倒一下子由“ 传统”跨入了“后现代”。   接到企业家捐赠的钱时,在镜头前,她深深地鞠躬。而当我们的拍摄结束时,她就立刻给制片 人打电话:“你们拍也拍了,我的学费你们到底管到什么时候啊?”拍摄回来后,我们都有点迷惑 ,难道我们的纪录片有商业的性质吗?   更没有想到的是,今年春节时,我们摄制组里的一个同事在火车站拍摄民工回家过年,再次看 到了正在乞讨的女孩。面对我们的摄影师,她有点不太自然地说:“放假了,反正在家也没事儿, 就来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乞讨”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捐助就能解决的问题 。无论你接受不接受,它都存在着。或许当社会没有提供公平的条件时,没有人可以用正统的名义 高高在上地指责任何生活方式吧!

0

李华

关注

你有名么?

社会生活

4281
1724 x 1360 px

都是文化

社会生活

5180
1404 x 1400 px

李华

关注
当乞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683
0
发布时间:2006-09-30
6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