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标题:挑战

作者:傅红革 创作时间:2008-03-14

尺寸:1551 x 1897 发布时间:2008-03-14

类别:环境 点击:3872

说明:

[拉尼娜现象笼罩半个地球 何时结束仍未可知]   “追踪”拉尼娜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拉尼娜很少持续两年以上,但本次如此强烈的“发作”将持续多久,还未可知   中国气象部门这次对大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因为目前我国科技水平还不够。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超过10年   虽然人类发现拉尼娜现象已逾500年,但还是无法确切地掌握它的行踪。在2008年的开始,这一气候现象“肆虐”的结果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低温、风雪灾害,仅中国一地,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1500亿元。   然而究竟哪些结果是由拉尼娜直接造成的、它将持续多久都还是未知数,国际社会因为这场灾难加大了对拉尼娜的关注度,重新审视背后的成因。   拉尼娜的轨迹   世界气象组织(WMO)新闻官Paul Garwood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正在经历的此次拉尼娜现象开始于2007年第三季度,在过去6个月已经影响了很多地区的气候,包括赤道太平洋地区、整个印度洋、亚洲、非洲和美洲。   从1月10日至27日的18天时间里,德黑兰最低温度持续低于-5℃,最低纪录是-11℃;澳大利亚气象部门报告,昆士兰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地区平均温度低于平常的比例是70%至60%;而巴格达出现了10mm的降雪,改写了100年未雪的历史;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入冬以来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今年1月美国中部出现20℃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   “当前哪些天气现象与拉尼娜是联系在一起的,那是不同国家气象部门的工作。”Paul Garwood强调,各国的气象部门监测其自身的天气情况,以此评估拉尼娜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的任务是概述拉尼娜目前的特点,通过与委员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协商达成一致判断。   中国气象部门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本次中国遭遇的雪冻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也是中国的气象专家自主研究得出的结论。   世界气象组织资料显示,在预测模型和专家的解释中有一个共识,此次拉尼娜现象已确定,并至少会持续到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情况还不确定。许多历史纪录发现拉尼娜在3月至5月期间会迅速衰变,但并不能确定这次的影响也会在这个时段减弱。虽然有些研究模型表明,灾害天气未来几周有可能短暂弱化,但并不代表拉尼娜现象在减弱。   “犯罪”手段   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的现象,通常认为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就确定为拉尼娜现象。   按照国际公认的解释,低层大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把大量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水刮走,海面以下的冷水上涌进行补充,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最近的报告显示,在过去几个月里,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大部分洋面温度低于平均温度大约有1.5℃~2℃,后来还有进一步冷却的趋势,与过去的历史纪录相比,此次拉尼娜属于中等偏强的水平。   这种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的变化,与全球主要的气候波动密切关联,尤其是降水,可带来附近地区的飓风、暴雨和严寒等天气。一旦启动,影响持续12个月以上。   拉尼娜现象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有利于中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同时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相对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这一冷一暖结合在一起,在长江流域形成雨雪天气,而且长时间维持低温。   中国的气象专家分析,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交错的未知数   拉尼娜与广为人知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历史上最早记载厄尔尼诺可追溯到1541年。一般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2℃。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拉尼娜现象最多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如发生在1998年初到2000年初的一次持续时间就较长。目前,本次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多久的可能性,在未来几个月还不清楚。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材料,在2007年,拉尼娜现象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最初并没有典型的拉尼娜表现,但在最后的3个月呈现出明显的拉尼娜特征,澳大利亚北部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周边的海洋表面温度大约为0.5℃,较平常温暖。全流域的表现反映为拉尼娜格局。   联手“打击”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增加了提高人类预报预测水平的急迫性。   2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研讨会总结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的经验和教训。该局专家对媒体表示,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因为目前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超过10年。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提出,今后气象部门将对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进行详细分析、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今年我国还将启动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中央和地方投入将达几十亿元。   “气候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积极去适应,改变技术、规范和行为是人类社会能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M. Jarraud说。他认为,减少灾害风险可以通过国际资源配置和共享、加强早期预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实现。   Paul Garwood介绍说,国际间这方面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非常丰富。世界气象组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设立了世界天气监视网和全球观测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决心继续完善许多现有的合作框架,以推动气象研究国际合作。   而除了气象领域外,针对这一现象的措施也深入到其他领域。近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所有交通方式。道路和地铁洪水泛滥、铁轨扭曲变形、桥梁承受力下降可能成为未来的浪潮。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主任表示:“这份报告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要开始将其融入到交通设施设计和规划中。”   撰写该报告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施瓦兹(Henry Schwartz)表示:“我们相信,我们交通体系面临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他表示,百年一遇的暴风雨可能变为50年一遇。   “破坏将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施瓦兹表示,“现在是时候放弃对气候科学的讨论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准备做些什么……该如何适应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0

傅红革

关注

国际新闻

17118
1836 x 1555 px

必须的.....

国际新闻

16583
2098 x 1555 px

关键一“击”

国际新闻

17844
1492 x 1659 px

傅红革

关注
挑战
3872
0
发布时间:2008-03-14
6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