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标题:构筑总裁班关系网的商业模式

作者:杨仕成 创作时间:2011-10-17

尺寸:4093 x 2894 发布时间:2011-10-17

类别:国际新闻 点击:1830

说明:

构筑总裁班关系网的商业模式“国际教学、国内名校、顶级资源、高端人脉......”总裁班的关键词充满诱惑。总裁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班”?你以为能从班里学到高深的管理哲学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殊不知许多人都是为了去交朋友拓人脉;你以为同学都是老板、高管,殊不知他们中三教九流皆有;大家都抱着相同的目的,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学费参加这样那样的总裁班,可是实际效果又如何?“投资”总裁班的产出究竟如何?本期沙龙与你聊一聊总裁班里的故事。 总裁班里学什么? 王先生(某冷冻企业负责人):学习当然还是参加总裁班的主要目的。但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升级压力。你从5万元到50万元规模很容易,从50万元到500万元甚至做到5000万元也不难,但要从5000万元到5亿元再到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个亿,还要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仅仅有胆识、感觉和经验就不够了。企业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企业领导者就必须进行职业化的转型,做个学习者。有些知名的商学院恰恰为转型的企业家提供了这方面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指导。我曾在长江商学院就读,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让同学们说自己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往往在讨论中很多思路就来了,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熊传东(知名评论员):总裁班的初衷还是好的,也是提高管理者水平的一种渠道。一般都利用周末集中授课,课程很有针对性,实战性很强。行业涉及各行各业,如企业管理的、房地产的、金融投资、工商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管理,其中针对企业的较多。总裁班具有五大原始好处,一是总裁班是专门针对企业总裁、经理等提供高质量培训计划;二是邀请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授课,或者其课程设置有独到之处;三是总裁班成为时间稀缺人快速充电的一个好去处;四是读总裁班的企业总裁们会聚在一起,这也是一种资源;五是总裁班成为彼此建立人脉关系和扩展圈子的“社交圈”。然而,近几年来,总裁班逐渐由“原味”到“变味”到“变质”直到“变霉”,其根源除了泛滥就是乱套。既而有读了总裁班半途而废的,也有读了总裁班后悔的,更甚者有总裁状告总裁班的……当然,也有总裁从读总裁班中获益的。 张先生(某大型国企高管):这种培训,他的意义其实不是很大,因为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是反正我个人参加过,公司也组织过类似青年干部班,我说实话,这么多年我参加了无数的这种班,我的个人感觉,对于知识提升不多,主要是交际,主要是交际! 叶海林(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总裁班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强大的人际关系网。总裁班能提供一个socialnetwork,就是社会关系网,有很多人参加这个课程不是为了单纯的获得一种知识,或者认识论上的改进,主要是完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个对商务人士是非常重要的。 叶老板(知名鞋业代理商):那么多老板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去上学,收获的主要都是高端的人脉资源。都说“上大学看学校、考研究生看导师、读总裁班看同学”,来上总裁班的大都是已经过了创业期的老板,这些高端人脉的积累,对自己企业的发展肯定有好处。同学会给你带来订单,还会带来数亿元投资。有个知名总裁班的负责人引用过一家机构做的统计说,我们的学员在毕业三年后,平均资产的增幅是270%。 张女士(某餐厅老板):几年EMBA读下来,我觉得不同行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对接、经验借鉴对自己影响很大。我原来一直信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追求稳,速度肯定就慢。但同在一个班里读EMBA的搞金融的同学告诉我,企业要壮大,必须利用新兴资本快速助跑。前段时间在同学的帮助下引进了9000万元的风投,在新乡做了个五星级的商会大厦,10月份就会开门纳客了。 王先生(某总裁班学员):有同学从事装修行业,自就读EMBA以来因为人缘好,不少同学都去找他装修自己的豪宅。其中一个单子就达1000多万元。还有从事电缆生意的同学,也靠别的同学盘活了一个价值10亿元地产的生意。这个同学几年前在某地区拿下了一块地,但因为不懂房地产行业,土地搁置了好久。他读过武大的总裁班,去年武大同学返校周,看樱花之余跟同学聚会,一个搞房地产的同学为他拿出了开发、建设、销售整套方案。前期10个亿的投资已到位,项目已经破土动工。这就是同学的价值。 张力栋(资深媒体人):咱们总裁班至少能起到三大优势,一能集中学习,第二积累人脉,还有一个校园氛围,这些总裁班的人一般是在企业或者是一些机构中的管理人员,那么首先是他需要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因为平时的话可能高高在上和职员下属职员交流还是不够等同的。也不乏有些人小小的虚荣心,他去某一个高校某一个名校去上总裁班和名人成为同学的话,便成为炫耀的资本。第三我想可能大多的总裁班为什么现在比较泛滥,和整个社会心理的浮躁还是有关系的。前提是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或者是说单位他更重视外在的漂亮的履历。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上总裁班的冬季就显的比较复杂,我们希望总裁班是能够按照初衷来推进,所以进总裁班的人,除了获得人脉之外还能够获得知识。 总裁班里的同学们 熊传东(知名评论员):总裁班的培训对象可以是总裁、主管、CEO、部门经理、总监等,也可以是由企业提供培训机会,并想提高自己的企业员工,还有希望拓展人脉关系、学习先进经验的私企老板等。有权威调查机构数据显示,“老板们”大都热衷于重回课堂做学生。他们是真想学点儿东西,同时也真想结交朋友。他们认为,平时都是摸爬滚打,靠胆识和经验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但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升级压力。若要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仅仅有胆识、感觉和经验就不够了。企业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企业领导者就必须进行职业化的转型,做个学习者,所以他们渴望学习、渴望充电、渴望交朋友。他们渴望重回课堂感受那种宁静、感悟大师们的那种霸气、体味专家们看问题的大胸怀、品味学者们破解难题的大智慧,以期从中受益。现实中却让大多数“老板们”事与愿违。 马多思(北京晨报记者):总裁班里的学员成分复杂,比如演艺明星:据说赵本山花费55万元的高额学费报名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CEO课程,将与知名企业家马云、傅成玉等成为同学。此前在冯小刚贺岁片《非诚勿扰》中扮演性感女秘书的巩新亮,也被曝出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国际投融资与资本运营总裁”班的研修课程。此前巩新亮只是兰州中专毕业,并没读过大学。还有其他的,比如2006年20多名河南大涧村的村干部来到清华CEO总裁班学习。大涧村位于河南禹州市西部山区,曾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称号。2006年1月起,大涧村11名村干部、13名村办企业中层人员,耗资90余万元进入清华CEO总裁班和北京一家培训机构学习。算上食宿开销,这次学习花掉村委会180万元。又比如2008年中秋“小长假”第一天,龙门寺住持释宏永穿着僧袍、手持佛珠来到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前,成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秋季总裁班的新生。 总裁班的产业链 万润龙(《文汇报》记者):总裁班产业的最上端自然是高等院校,它们是“总裁班”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向下是各类培训班的主办者,他们或是高校的教职员工,或是高校之外的各类机构,他们实际掌控着招生计划、成本控制和利润分配。再向下是各类代理,包括招生代理、广告代理、课程设计、宣传策划、法律顾问、管理公司、旅游帮办,等等。各类代理的任务是把培训班的声势搞大,力求把更多的“总裁”、“精英”忽悠进培训班,他们则按人头或方案数分账。与这一层面平行的则是授课教师。“总裁班”的日趋红火和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使培训教师的报酬也水涨船高,一些高校的名牌教授三小时左右的讲课费已经高达数万元。产业链的最下端自然是付费的主顾。尽管高校培训班的学费年年看涨,最高的EMBA班收费高达数十万元,短期的“总裁班”也在1万到数万元不等,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砸钱。 除了末端的付费者,产业链上的其余各个环节都是获利者。据记者了解,培训班报名者一般会把学费打入指定的高校账户,钱一到账高校相关部门就会按合同约定的比例截留,剩余部分交付给培训班的承办人,由承办人再去分配。巨额利润使众多食利者把高校培训产业如滚雪球似地越做越大。 付费的总裁、精英们收获的则是“名”——记者看到许多老总的办公室橱窗内有三件展品:高校结业证书、“总裁班”师生合影、一套或多套高校教材。如今的企业家已经把参加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培训当作自己的身份象征。为了这个身份,他们花钱不会吝啬。当然,参加“总裁班”、“精英班”的另一重要意图,就是结交老板或官员,使自己成为这个群体网络中的一员。 张家麟(北京大学“变革管理与领导潜能开发高级研修班”合作方):目前总裁班多为合办——支撑总裁班等培训班的主要是两支队伍。一支是以承包人领衔的社会办学团队,包括与高校签订办学合同的承包单位或承包人,以及为培训班承包人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和服务人员;还有一支队伍则由庞大的兼职授课人员组成。以北大继续教育的商业模式为例:学校负责审查学员入学资格、师资人选、教学课程方案、发放结业证书等,企业进行招生宣传、请培训老师、负责日常教学活动。北大需要分担的费用有教室租用费、教师讲课费、证书制作费等。清华早期是“3:7”分账,也就是清华拿招生后学生学费的30%,合作方公司拿其中的70%。在清华所拿30%的费用中,继续教育学院只负责结业证。现在很多与清华合作的公司,与清华的分账一般在3.5:6.5到4:6之间。 张力栋(资深媒体人):其实总裁班的这种培训的需求是非常高,职场的变化或者市场的变化非常的快,很多的高级职员很容易进入一种疲倦期,知识结构也会很快的跟不上,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充电的过程。说在管理预算,没有一个所在的单位对于参加这些班没有一个预算管理的话。这样的一个价格的虚高那就是不正常的,需要有相关的监管部门来一个规范。 专家的话: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知名专栏作者。 从大学的功能看,一般包括三方面,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中,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是最基本的社会服务之一。国外名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但是,相对于国外高校既向社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学校获得不菲的办学收益来说,有的国内高校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却把高校品牌作为“摇钱树”。对接受培训的受教育者来说,除了少数如于博对教育质量提出诉讼外,大多冲着大学的名气,以及参加这样的培训班可以结交各界人士而来,上名校培训班的经历,以及由此建立的人脉,对于几万元的学费来说,还是值得的,尤其当这学费不是由自己掏时,就更显“价值”;对组织培训的机构来说,利用学校的金子招牌,只要招来足够数量的学员,然后请来像样的师资,就可以坐地分钱,有的甚至做起“特许经营”来,许可某些中间机构以学校的名义组织培训班,盖章、发证书之间就来钱;对于参与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来说,只要培训机构“来头”不小,肯付高的报酬,也乐意为之,不但收入“合法”,而且,也可树立培训界的声望与地位,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人才的价值。 组织培训者、接受培训者、授课者,各得所需,“你情我愿”,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只有当某些组织者、授课者实在离谱,才会惹出事端来。但是,仔细推敲,却发现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冠名的大学,究竟对培训班的办学质量,进行怎样的把关?如果没有办学质量的把关,那么,对社会辐射优质办学资源就无从谈起,这样的培训班对学校的品牌将产生严重的削减作用。因为如果只管盖章收钱,学校就无异于学店。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前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认为,高校如果不重视质量控制体系,单纯拿继续教育来创收或搞产业化,继续教育便异化为一种学术腐败。 其次,冠名的大学,是否从这些培训班获得收益回报?高校通过继续教育进行社会服务,不同于全日制学历教育,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可有一定的收益,用于支持全日制教育,据报道,香港大学的专业进修学院每年的收入达到10几亿,对香港大学的办学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如果高校各类“天价”培训班满天飞,但学校却没有任何收益回报全日制教育,设立奖学金、助学金,那么,学校为何同意举办培训班,是这些培训班“冒名”,还是有其他隐情,值得深查。对于前者,高校需从知识产权角度,要求相关培训班停止侵权,并追究责任,对于后者,则要求学校透明财务管理,明晰冠名培训班的收益究竟到何处去了。 再次,大学的培训班,该怎样支付教授、学者的报酬?从市场角度看,教授、学者上课获得相应报酬,无可厚非,但是,从教授、学者与学校的关系的看,却值得深究。道理很简单,假使一名教授是一个学院的院长,而学院之下办有各类培训班,教授去培训班上课可拿几万出场费,而最终上交学院、由学院上交学校的收益却相当之少,人们就不仅要问,这个培训班,难道不是假借学校之名,而谋自己的福利吗?同样,交叉到其他学校上课,也是同样的问题。 毫无疑问,大学可以办继续教育,但是,必须加强对继续教育质量的控制,同时要规范继续教育的收费、收益分配,让继续教育的收益返还全日制教育,这样的继续教育才会走上健康轨道,如果继续教育变为少数人用学校的品牌资源去谋福利,那么,这样的继续教育实乃竭泽而渔,不但质量堪忧,而且将滋生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最终败坏教育的形象,将自己引向死胡同。 ——本栏目部分资料来源自:《燕赵都市报》《北京晨报》《文汇报》《河南商报》

0

杨仕成

关注
构筑总裁班关系网的商业模式
1830
0
发布时间:2011-10-17
61.7K